合理货币供给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合理货币供给量亦称 “最适度货币数量理论”。有关货币供给量的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M·弗里德曼、G·托利、马蒂等。它是货币经济学家将社会最佳状态下的一些标准边际条件运用于货币供给量分析这一特殊问题的结果。其基本观点为: 由于货币功能可以由纸币来实现,而纸币的生产成本是与它们的交换价值相分离的,所以增加实际货币数量的边际成本实际上是零。例如: 如果每个人需要增加5%的持有货币,他们的这种希望可以通过所有名义价格都降低5%来实现。很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持有货币数量的边际成本为零。而合理的货币供给量则产生于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临界点上。因此可以说,合理货币供给量就是使增加实际货币数量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都等于零的货币供给量。虽然社会可以通过降低总体价格水平从而以零成本增加实际货币余额,但却没有任何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对身处竞争均衡环境的个人来讲,他要增加其货币持有量,就必须出售一些资产,而这些资产的名义利率就是他增加货币持有量的边际成本。因此,只要名义利率为正,就意味着他持有某个实际数量的货币的边际效益仍为正。为鼓励人们持有最适度数量的货币,经济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两种政策措施。一是对货币支付竞争性利息,以使持有货币不承担任何机会成本; 二是使价格水平下降率等于实际利率,从而推动名义利率也就是持有货币的私人成本趋向于零。
想要了解更多“合理货币供给量”的信息,请点击:合理货币供给量百科